四季度已有9家上市公司控制权拟变更 并购重组活跃 地方国企表现积极
炒股就看,季度家上极权威,已有跃地专业,市公司控及时,制权组活全面,拟变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更并购重 本报记者 邢 萌 进入四季度,企表A股并购重组活跃,现积多家上市公司将控制权变更事宜提上日程。季度家上极据iFinD数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跃地10月1日至11月11日一个多月时间里,市公司控已有9家上市公司披露筹划控制权变更,制权组活大多数为中小市值的拟变民营企业。 “近年来,更并购重受经济下行压力、企表行业周期性波动、企业经营管理不善、疫情等因素影响,一些A股上市公司爆发经营性危机和流动性危机,控制权变更事项频发。”联储证券总经理助理尹中余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 记者注意到,多数拟变更控制权的上市公司股价处于低位,公司价值明显缩水,且业绩堪忧。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,截至11月11日收盘,9家公司的平均市值为54亿元,其中仅1家市值在100亿元以上。结合股价表现来看,9家中仅3家年初至今涨幅为正值,另有3家年初至今股价跌幅超30%。从业绩表现来看,9家中有5家前三季度业绩出现亏损。 “这些公司中,一部分属于业务转型升级失败、原有主营业务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,业绩增长乏力、股价持续低迷。”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 值得注意的是,从收购方来看,实力雄厚的地方国有企业成为一股重要力量。从交易对象来看,9家中有4家的收购方为地方国有企业,分别为、京东方、格力金投、紫金南方投资,其拟控股的上市公司分别为、、、。 具体来看,中来股份的控股股东拟向浙能电力转让9.7%股份及10%股份对应的表决权,交易完成后,浙能电力将持有中来股份9.7%的股份及19.7%的表决权,成为中来股份的控制方;华灿光电拟向京东方定向发行3.72亿股股份,同时该公司一股东也将所持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京东方,交易完成后,京东方将持有公司23.08%的股份及26.60%的表决权,成为控股股东;科恒股份拟向格力金投定向发行6300万股股份,交易完成后,格力金投将持有公司22.90%股份,成为控股股东。 可以看出,在股份交易的同时,表决权委托也成为一种重要交易安排。尹中余认为,目前,越来越多的收购方不愿意动用现金去购买存在较大风险的上市公司,而是采用灵活的表决权安排先行介入上市公司,等深度了解公司后再行决定下一步动作。这种模式下,在上市公司遇到重大风险事件时,收购方可以通过终止表决权委托、解除一致行动协议等方式实现快速退出,把损失降到最低,但是也给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性及公司治理带来一定不利影响。 记者注意到,之所以地方国有企业纷纷谋求控股相关上市公司,主要是出于促进传统业务转型升级、寻求新的增长点的考虑。例如浙能电力寻求光伏制造企业中来股份的控股权,即是为了分享新能源高速发展的红利,促进浙能电力从传统火电为主向火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方向转变,有利于浙能电力转型升级。 “上市公司具备多渠道、低成本的融资特性,地方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控股已上市公司。同时地方国有企业具备资源整合优势,有助于上市公司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,激发新的增长点。”北京阳光天泓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王维嘉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 展望未来,尹中余表示,随着注册制下“壳价值”进一步缩水,上市公司的估值不断步入合理区间,预计“A并A”会成为常态。 “被并购企业估值的高低是决定并购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。”王维嘉认为,对于并购企业来说,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而且可以通过优化整合,帮助被并购企业走出困境。 不过,尹中余表示,部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让对改善企业经营的效果并不明显,一些企业存在发展为无实际控制人的风险,建议监管部门从严监管。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抵沪不满5天,不得进入餐馆、超市、菜市场等!能坐公共、地铁吗?上海回应了
- 澳门贸促局下半年推多项措施提升会展业联动效能
- 欲借政策东风提销量?全新第四代汉兰达推“2.0T”车型,指导价格“暗藏玄机”
- 华为202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016亿元,净利润率5.0%
-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: 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
- 广发期货异动点评:收储消息炒作 镍价涨超4%
- 741亿资金争夺20股:主力资金重点出击4股(名单)
- ST海航拟定增募资超百亿 “新主”方大集团加强控制权
- 波导股份:不存在荣耀手机借壳上市事项
- 小摩Q2持仓:微软晋升第一重仓股,大举加仓纳指100看涨期权
- 中国移动半年报的喜与忧:新兴市场增长迅速,5G ARPU值下降
- 宁德时代:拟投建匈牙利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
- 郑眼看盘:“中”字头脉冲 股指先扬后抑
- 谁该为小鹏P7致命车祸负责?
- 李楠:新耳机有信心击败苹果 但创业公司想干苹果很难
- 基金业第一美女金旭正式退隐
- 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
- 晨讯科技7月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5.3%至5760万港元
- 最新通报!两位行长,一人被查,一人被“双开”
- 不良资产行业迈入“3.0阶段”,功能与定位发生哪些新变化?
- 搜索
-